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LICA United Technology Limited

服务热线: 13910499761 010-51292601
企业邮箱
应用支持 Application Support
News 应用支持

《自然》大幅报道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日期: 2008-08-29
浏览次数: 108

  2008年7月24日,《自然》(NATURE)第454期以“世界第三极”的标题大幅报道了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是这一报道的主体。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受到了世界高度关注,也说明了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在国际科学研究的地位在进一步提高。以下是全文译文(未删减)。

世界第三极

《自然》大幅报道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对于南北两极而言,世界对青藏高原的关注明显小得多,但青藏高原却蕴藏着世界上除两极以外最大的冰雪储量;而青藏高原的冰雪正在快速消融。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面积达82%(译者注:此数据有误)。在过去的十年中,高原上的冻土消失了10%。而气候变化的加剧所带来的影响将不仅仅限于青藏高原,它还将影响数十亿人的正常生活所需的水资源,甚至改变北半球的大气环流格局。

   高原的作用主要在于它的高度。它平均海拔在四千米以上,因而成为同纬度最冷的地区,也是极地以外最冷的地区。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其海拔相对于整个西藏而言还是较低的,约为3650m。孰不知,这个高度比玻利维亚这个世界上最高的首都拉帕斯的高度还要高。拉萨的年均温为8℃,而位于同纬度的休斯顿、德克萨斯的年均温都在21℃。高海拔使西藏变冷,特别是冬季更为显著;那里的雪和冰川反射太阳光,更加剧了寒冷的程度。高原隆升面积巨大,也影响了高空风的流动,同时,这样的海拔使其地表更接近平流层。

   高原正在发生变化,其最直接的原因是温度的升高。在过去五十年中,高原气温以每十年0.3℃的速率上升;这一速度相当于全球变暖速率的三倍。现在的问题在于,未来气候还将发生什么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将如何影响全球总体的气候格局。斯柯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大气学家Veerabhadran Ramanathan认为:“如果不考虑青藏高原正在发生的变化,我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将是不完整的。”

   青藏高原异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它可能造成的影响还不为许多气候学家所知。其中一个原因在于,相对于南、北两极而言,从高原获取的数据少之又少,而到高原上探寻自然奥秘的科学考察活动也十分贫乏。在高原上开展野外考察十分艰苦,高原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至少对西方科学家而言,还有政治上的挑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所长姚檀栋指出:“青藏高原地处偏远,海拔高,且气候环境恶劣,在高原上作研究是很具挑战性的。”

   姚檀栋和他的同事们应该知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是在那样艰苦的野外环境中坚忍不拔开展研究、努力获取数据以重建高原古气候的为数不多的科学家。他们在青藏高原上钻取冰芯,最深可至300米,最高海拔可达7200米。“我们钻取冰芯的工作都是人工完成的,随后我们还得把它们从山上背下来。当时没有直升机,也没有什么大型器械。”姚檀栋说,“冰川上的温度可达零下30摄氏度,风特别猛烈,毫不留情地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这样的艰苦工作最终有所回报:在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冰川学家Lonnie Thompson的合作中,研究人员根据冰芯氧同位素资料恢复了青藏高原最全面的温度记录,从中发现,大范围变暖趋势开始于二十世纪,并随着海拔的上升,变暖程度逐渐增大。他们的发现得到各气象站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连续观测记录的证实。

   在一个正在经历温室变暖的世界中,一些发现变化会在你的意料之中,但在青藏高原,一些区域因素加剧了这种变化。这一地区的沙漠在夏季卷起风沙,迎着高原沿南北坡向上运输。根据近期的一项卫星观测,高原上空存在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吹来的沙尘。兰州大学的黄建平说:“在高原上发现如此巨量的沙尘,连我们自己都很惊奇。”沙尘层输送到高达一万米的地方,并在那里吸收和反射太阳光,从而改变到达高原表面的辐射。

   与沙尘共同作用、进而推动高原气候变化的另一因素是“黑炭”,这些烟尘来自人们的生活,例如用木头、庄稼杆和牦牛粪便等生物能煮饭等。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亚洲东南部是世界上黑炭排放的热点地区之一。通过无人飞机的观测,Ramanathan及其同事量化了黑炭对太阳光的吸收量,发现黑炭可以吸收50%的太阳能,从而加热大气。他说:“这是该地区气温升高的第二大贡献者,仅次于二氧化碳。”他估计,黑炭和温室气体的共同作用足以使喜马拉雅山脉每十年增温0.25℃;这大致也是目前该地区的观测结果。

   一旦黑炭降落在喜马拉雅冰川,它们就会使冰雪的颜色变暗,从而增强其吸收热量的能力,使其温度升高。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徐柏青说:“现在,高原的消融季节来得早,持续时间也较长。”位于高原边缘的冰川比位于中部的消融更快;例如,一项研究表明,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的冰川在过去30年中退缩了17%,相当于中部高原的十倍。姚檀栋认为,如果现有趋势持续发展,2/3的高原冰川面积将在2050年(译者注:应为2100年)消失殆尽。

洪涝灾害和干旱事件

   冰川的消融会形成危险的冰川湖,这是因为冰川后退留下的冰碛物堆积而成的大坝内侧蓄积起了水体。科学家已经认定,喜马拉雅山北坡存在34座这样的冰川湖,同时,在过去50年中,记录了20次坝体崩溃湖水外泄而成的洪涝灾害。

   洪水的危险是短期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冰川退缩形成的高原上水源供应问题则是长期的,而且更为严重。青藏高原的径流补给了东南亚的许多大型河流,包括长江、黄河、湄公河、恒河和印度河。如果冰川持续退缩,数十亿群众就会面临缺水的危机。

   冻土的处境也很危险,因为温度上升将造成“活动层”增厚,所谓“活动层”是指每年都会经历冻结和消融的土层。活动层变化最终影响地表和大气间热量与水汽的流动,进一步干扰这一系统。冻土的退缩不仅使青藏铁路陷入危境,还会危及高原的高寒生态系统,因为这些生态系统依靠固结于冻土表层的水得以生长,否则植物在这样的海拔很难生长。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环境所副所长欧阳华指出:“冻土的大规模消融将造成土壤含水量的减少,从而带来生态危机。”由于冻土储存了全世界1/3的碳储量,植被的减少将向大气释放大量的碳,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自然》大幅报道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竞争力量

    青藏高原正在经历各种变化:气候变暖、冰川退缩、冻土退化,以及高寒生态系统退化。这对于地区和全球的环境有什么意义吗?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可能是印度季风。印度季风是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别造成的。夏季,广阔的亚洲地表比印度洋加热更快,形成地表低压,海洋向陆地输送大气和水汽。青藏高原的隆升始于五千百万年前,加剧了季风的效应。由于地表比大气吸收的太阳光多,青藏高原广阔的地表比同海拔的大气更热,从而增大了海洋―陆地气压梯度,加强了印度季风。

    一些气候模型表明,全球变暖将使高原表面温度比海洋更大幅度地上升,从而增大季风强度。另一方面,有些模型提出,气溶胶吸收太阳辐射,加上对地区内的土地利用的改变,将最终减弱季风。Ramanathan认为,“季风的强度很可能取决于这两种竞争力量的对决”。

    一些研究表明,使季风减弱的力量可能占上风,或者至少在过去三百年中占主导地位,尽管原因不清楚。来自兰州寒区旱区研究所的段克勤和他的同事通过分析达索普冰川的冰芯,重建了过去300年的冰雪积累史, 并指出,那里的冰川完好地保存了季风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变化情况。“我们发现,气温越高,季风强度越弱。”段克勤说。一般而言,温度每上升0.1℃,就会造成冰雪积累量减少100mm。但他同时指出,还需要在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开展类似研究,以进一步证实这些结论。

    佐治亚技术所的Rong Fu指出,“印度季风的变化不是亚洲对全球气候造成的唯一威胁”。她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上部的对流运输水汽和污染物到平流层,平流层直接位于对流层上部,包含了地球的大部分臭氧。“平流层空气的强烈水平运动将随后拓展全球的水汽和污染物的分布范围。”Fu说。

    水汽可能比二氧化碳产生更大的温室效应,但它通常位于平流层以下,高度不会超过一两千米。这在高原上则是另外一种情形,对流层在高原上被进一步提升近六公里,结果它的上部边界高度约为18公里,位于平流层下部。此外,青藏高原上空的对流层较薄,表层释放的热量将到达更高的高度,使得平流层底的大气变暖。Fu说:“如此一来,越来越多的水汽得以到达平流层,而不会形成冰冻或降水。”高原上温度较高,造成冰川消融加剧,水汽输送增强,最终造成强烈对流,进而向上携带更多的水汽。“一想到有很多水汽到达平流层,就令人非常担忧。”她说。

    “令人担忧”最好地体现了如今正在进行青藏高原研究的科学家的心情。他们希望开展大范围的综合研究,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研究数据。“关于青藏高原,我们知道的很少,理解的就更少了。”姚檀栋说。现在正在进行的一项研究是对中国所有冰川编目,记录它们的方位、面积、长度、厚度和雪线的位置。中国科学家们曾在1978年至2002年开展了类似的研究,他们认为这可以提供研究的参考基点,进而揭示冰川的主要变化。此外,冰川学家不断查明、并密切观测具潜在危险性的冰川湖,以期应对任何溃堤造成的洪涝灾害。

快速解决方案

    同时,还有人关注更大的情景,即如何解决整个亚洲地区的污染问题。徐柏青指出:“减少温室气体和黑炭的排放将是当务之急。”Ramanathan认为,减少黑炭的排放量将是“一条快速理出头绪的方案”,因为黑炭在大气中的半衰期为15―20天,而二氧化碳的半衰期则为一个世纪。根据他的模拟,只要不用燃烧木炭、牦牛粪便和庄稼秸秆这样的传统方法做饭,就可以减少40―60%的黑炭排放量。相对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言,这将是“既便宜又快捷的一项短期解决方案,且方便易行。”他补充道:“关键在于让村民使用更清洁的能源。”

    最后,青藏高原可能作为关键的实验场地,检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人与环境如何相互作用。如何保护世界的第三极?“但愿青藏高原现在的变化只是一个短暂过程,”姚檀栋说,“现在所做的将可能决定青藏高原环境的未来走向。”

附:英文原文



News / 相关新闻 More
2025 - 08 - 20
每年,全球有超过 70亿只雄性雏鸡在孵化后被淘汰,仅因“性别不符”。这种传统做法在动物福利、资源浪费和伦理层面引发广泛关注。有没有可能——在鸡蛋孵化前,就知道性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团队近日在权威期刊《Food Control》发表成果,提出了一种基于高光谱成像与机器学习的非破坏性性别识别技术,成功在孵化前对鸡蛋进行精准“性别筛选”,为蛋禽行业带来颠覆性突破。实验方法简述本研究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团队开展,实验在校内家禽科研平台进行。研究共采集了264枚白壳鸡蛋,鸡种为 White Leghorn,母鸡年龄约29周。所有鸡蛋在清洁、编号后,于12.8°C、相对湿度78%的条件下冷藏过夜,以保证实验一致性。次日,鸡蛋在室温下静置30分钟恢复温度后,使用Resonon Pika L 型高光谱成像仪进行图像采集。系统配置如下:光谱范围:374–1015nm光谱分辨率:2...
2025 - 08 - 18
研究背景:被忽视的“冬季脉冲”释放一氧化二氮(N2O)作为一种高效温室气体,其单位质量对全球变暖的影响是二氧化碳的近300倍。特别是在寒冷草原地区,每年春季的“冻融期”会爆发剧烈的N2O“热时刻”,而这些短暂却强烈的排放事件,往往被全球温室气体模型忽略。研究目标:揭秘雪下土壤N2O的爆发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首次结合“原位高频自动通量监测”与“区域土壤柱模拟实验”,系统揭示了加深的冬季积雪如何显著放大草地土壤N2O排放,并进一步明确了水分与微生物联动机制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图1. 研究区概况实验一:原位自动监测,捕捉全年N2O变化趋势地点: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研究站(IMGERS)方法:在天然草地中布设雪围栏制造“深雪处理”,并使用SF-3500系列多通道土壤气体通量测量系统(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配合高精度激光光腔分析仪,实现全年不间断、每日高频率N2O通量监测。亮...
2025 - 08 - 11
在中国海沿岸的红树林中,有一种名叫桐花树 (Aegiceras corniculatum) 的植物,静静地记录着环境的蛛丝马迹。近日,广东海洋大学与中科院广州地化所、加州理工学院等单位合作,结合叶蜡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δ2H分析及环境参数监测,首次构建了盐度-代谢调控-同位素分馏的关联模型,不仅修正了红树林同位素分馏理论模型,还为重建热带沿海古环境提供了全新视角。图1.研究区概况· 研究地点: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叶片中的蜡质化合物,能“记住”它们吸收水分的氢同位素特征(δ²H),而这一特征受降水、盐度等因素影响。团队选取了湛江高桥、九洲与营仔三条河口,分别在旱季(2021年11月)与雨季(2022年6月),采集了桐花树的叶片、木质部、叶水、水体和沉积物孔隙水等样品,系统分析了不同季节和盐度梯度下的氢氧同位素变化。在本研究中,科研人员采用LI-2100 全自动真空...
2025 - 08 - 11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中,“土壤碳汇”这一关键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科学家们的研究中。在全球气候治理日益紧迫的今天,如何提升土壤碳汇能力,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近日,一项发表在国际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的最新研究,聚焦非洲萨赫勒地区,通过实地采样与建模分析,揭示了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机制。 图1. 研究区域和实验地点的位置。 研究背景 非洲萨赫勒地区是全球典型的半干旱草原生态系统,牧业在当地生计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关于放牧对土壤碳储量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不同强度下的机制,一直缺乏系统的实地数据。研究方法§采用多点样方布设,覆盖不同放牧压力区域§采集0–30cm深度的土壤进行碳氮分析§结合ASDLabSpec4地物光谱仪进行快速土壤属性预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解析变量间直...
关闭窗口】【打印
Copyright ©2018-2023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犀牛云提供企业云服务

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安宁庄东路18号光华创业园5号楼(生产研发)
          光华创业园科研楼四层
电话:13910499761 13910124070  010-51292601
传真:010-82899770-8014
邮箱:info@li-ca.com
邮编:100085

 



 


 


  • 您的姓名:
  • *
  • 公司名称:
  • *
  • 地址:
  • *
  • 电话:
  • *
  • 传真:
  • *
  • 电子邮箱:
  • *
  • 邮政编码:
  • *
  • 留言主题:
  • *
  • 详细说明:
  • *
在线留言
关注我们
  • 官方微信
  • 官方手机端
友情链接:
X
1

QQ设置

3

SKYPE 设置

4

阿里旺旺设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5

电话号码管理

  • 010-51292601
6

二维码管理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等待加载动态数据...

展开